|
在当前外需萎缩,内需增长乏力的背景下,大规模投资拉动容易形成新的资产泡沫和生产过剩,在这样的倒逼机制下,走出困境的基本思路只能从内涵发展方式上寻求突破,而加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有效途径。”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全国机电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发展论坛上,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副局长王慧敏表示,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已成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增荣直言,两业联动,已从制造业生产内部扩展到与之相关的服务等领域,进而实现制造业向2.0版的升级。
供应链管理大势所趋
王慧敏表示,无论从国民经济运行,还是企业发展角度来看,加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都是大势所趋。近几年,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在18%左右,高出美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一倍左右。初步测算,扣除产业结构因素,我国物流费用率的合理水平在13%,也就是说,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承担了约占GDP5个百分点的超额物流费用。以2011年数据计算,若物流费用率降至合理水平,经济效益将增加2万亿元以上。“对于企业来说,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是降低库存、获取第三方利润源泉的主要途径。”王慧敏表示,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库存率高达10%,如果能够降至发达国家5%的平均水平,即可节约库存占用资金3万亿元。
从经济运行质量看,物流与供应链的优化整合可以促进周转效率、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提升,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。2010年以来,我国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年均周转次数约为3次,远低于美国年均9次的水平,如果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增加,流动资金紧张的局面将大幅缓解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,供应链管理已成为机电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。加强供应链管理,首先可以降低成本,而在这方面我国比发达国家更有空间。此外,推进供应链管理,还是提升竞争力,重构传统管理模式的必经之路。制造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供应链。
两业联动见真章
工业发展历程表明,每一次物流技术的创新和运用,都极大地推动了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变革,如精益生产和按订单生产的物料组织方式,促成了汽车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。基于此,2007年以来,发改委等国家相关部门一直着力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,并在钢铁、电子、汽车、化工、家电、建材、食品等制造行业确立了130家示范企业。“在这些典型案例中,制造企业由简单的运输外包逐步向整体外包发展,物流企业也从单一的物流服务向一体化物流服务转变,联动双方把循环取货、供应商管理等供应链管理思想与实践相结合,创造了许多两业联动的新模式。”王慧敏表示。
值得欣喜的是,目前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大多数央企的自觉行动。通过加强顶层设计,以国家电网、中石化为代表的众多中央企业开始推行物流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。“管理方式的重构可以降低成本,提升利润空间,这种效果立竿见影,一年能够节省20%左右的成本。”蔡进表示,从长远来看,它还可以促进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,把精益生产和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,实现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。
对于两业联动的具体实践,王慧敏认为需要多方合力,制造企业应与上下游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优化生产组织方式,整合物流流程,实现物流的一体化运作。物流企业要着力提高一体化服务能力,提供增值服务,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,提高国际化服务水平,为我国制造业走出国门提供有力支撑。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则要改善物流发展外部环境,积极搭建对接平台。
精细管理提升竞争力
众所周知,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具有零件品种复杂,大批量生产,生产节拍不稳,原材料库存大等诸多特点,而仓储管理系统就是推行整体供应链的关键。与传统的源于ERP(企业资源计划)的仓库管理相比,WMS可使接收入库时间缩短一半,拣选效率提高50%,库存准确率提高到99%以上,错发料质量问题减少六成,库存存储成本节约10%。提及工业物流,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,但它却可以显著提升企业价值。对此,北京京城工业物流有限公司有着切身的体会。
“当初公司筹备成立时,工业物流还是一个新的概念,在理论界没有定义。2004年申报合资企业时,经历了近半年时间才获批。”京城工业物流总经理助理耿永祯回忆说,工业物流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,目前物流做得好的行业都属于规模经济行业,如家电、钢铁、煤炭等。而以机械制造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工业物流,需求没有规模、没有批量、时间波动也较大。
然而,经过近几年的具体实践,耿永祯逐渐看出了一些门道。“工业物流贯穿于整个产业链,跨越了所有第一、第二和第三产业,要跳出企业看物流,物流管理可以延伸,也可以扩展。”耿永祯说,工业物流还是一种集成技术、延伸技术和整合技术,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。耿永祯建议,推广应用工业物流技术,需要政府、工业企业和物流企业共同努力。其中,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,鼓励工业企业将物流活动外包,而物流企业要深入工业企业内部,了解客户需求,设计与实施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物流服务解决方案。 |
|